网络教育优秀作品 | 转专业攻略:你该知道的专业二三事
201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目前我国高校有13个学科,92个专业类,506个专业。对于学生而言,大学专业的选择无疑是自己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分岔口,甚至是很多人一生中面临的第一个关键抉择。
面对着“海量”的专业,2017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显示,55.74%的受访者表示高考后选择专业受到家长建议、学长建议、媒体报道等多方面影响;尽管有44.2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报志愿时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因素影响,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报。但受制于高考分数、招生地域的限制,也不能如愿以偿的进入自己最满意的专业就读。因此,进入大学后,“转专业”成了很多低年级同学最核心的发展需求。
进入5月份,到了很多高校一年一度的转专业“大门”开启的日子,困扰着青年学生的问题又开始如出一辙。因此,从每年4月份开始,“转专业”的问题会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咨询中不变的预约主题。对于大学生而言,“要不要跨专业考研”更是已经替代“要考研还是要就业”成为困扰大学生生涯发展的首要问题。
通过整理49个个体咨询案例,结合想要转专业同学的不同诉求,可以将大学生进入本专业就读的原因分为4类:1、父母做主,自己痛苦;2、分数不够,能力来凑;3、热门专业,看上去很美;4、说不上为什么,就是不喜欢。
父母做主,自己痛苦——“我父母觉得男生就应该学理工科的专业,毕业后会好找工作。”在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就读的小D表示,自己当时选择地球化学专业时,完全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其实自己高中时非常喜欢艺术设计,但父母说“没前途”。进入大学后才发现,自己还是喜欢视觉传达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对地球化学“完全学不进去”。
分数不够,能力来凑——“我是文科,非常喜欢历史,当时分数不是特别高,报志愿时填的前几个专业都录取不了,最后学了哲学专业。”在哲学系就读的小L进入学校后,就迅速开始了解转专业的有关事宜。“一年不到的时间里,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觉得晦涩难懂,实在是学不进去。”
热门专业,看上去很美——“报志愿时看了很多帖子,都说金融学是热门专业,将来发展很好。”就读于经济学院的小X,在高考后选专业时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询,入学一年后依然觉得专业跟自己兴趣不相符。“到了大学发现跟想象中的不一样,毕业生前景并没有网上说的那么好”,就读于法学院的小C也有同感。
说不上为什么,就是不喜欢——“我是很喜欢数学的,当时考的分数也让我顺利进入数学基地班。可是学习一学期后,感觉慢慢开始跟不上,学习压力好大,也不喜欢周围的老师和同学。我在校学生会任职时,觉得周围都是志同道合的人,我觉得我应该抓紧时间转专业去管理学院”,就读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小W如是说。
不难发现,其实困扰很多同学的问题,都披着转专业的“外衣”,内在真正的核心并不在此。如果不能解决根本矛盾,即使转专业成功,同样的问题仍然会接踵而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转专业”的过程里,前期、中期以及后期都分别需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要明确的是,“转专业”是需要“三思而后行”的重大决策,部分学校或专业要求转专业后并入下一年级进行学习,即需要读5年大学(医学可能是6年),转专业后在新的课程上势必要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即使学校的政策不要求转专业后降级,能够4年毕业,然而进入新专业、新环境后的适应程度都会影响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生活感受。因此,做“转专业”决策前需要充分“知己知彼”,科学理性的作出评估判断,而非盲目跟风选择。
1、前期“探究本质”——澄清“转专业”是价值观还是兴趣冲突引起的问题
“为什么想要转专业?”这是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也是冰山的表面。虽然答案可能千奇百怪,但核心指向基本集中于两类答案:一是专业本身学习的内容让自己觉得“心累”,甚至学不进去;二是尽管能学进去能学好,这个专业的学习却提供不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第一个答案的症结在于兴趣;而第二个答案的症结则在于价值观。症结不同,解决方式必然不同。
2、中期“摸清套路”——了解自己所在学校“转专业”的基本条件和流程
这个阶段需要做的事情主要是进行资料收集,包括学校转专业的流程条件,关键环节,录取比例等,主动与拟转入专业负责教学管理的老师进行沟通,主动与上学年成功转入新专业的学长学姐进行沟通,为自己转专业做好准备工作,并对新专业的学习有所预期。
3、后期“快速适应”——对新专业和新环境有合理的心理预估
如果成功通过转专业的面试,接下来要做的主要是适应学习环境和人际交往。作为“插班生”,需要更加积极的参与班级各项工作与各类活动,尽快成为“集体人”,打破新环境下人际交往的壁垒。同时,改变学习方法和思路,尽快“跟上”新专业的学习节奏。
在上述三个阶段中,“探究本质”是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这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与自我对话,促进自我成长的有效环节。因此,探究转专业“愿望冰山”内在的深层动力,是首要任务。
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深层动机。兴趣能够提供强大的内生性动力,促使我们更积极地、更愉快地从事某项工作。心理学家霍兰德提出了六边形兴趣类型理论,认为个人兴趣类型和职业环境之间的适配将增加个人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
在专业的学习中也是如此。由于在选择专业之前,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以及自我认知的程度都较低,进入大学后很容易发生对专业不感兴趣的情况。这时,首先应该确定——是不是真的对专业不感兴趣?(这也是很多高校要求大学一年级结束后,再确认转专业的原因)往往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觉得”自己会对某个专业感兴趣,对新专业所有的认识均来自于“别人的劝诫”或“自己的想象”。无论是哪一种,“盲目跟风”或者“被转专业”都是对自己成长的不负责任。所以,当你想要转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之前,需要做以下3件事情的反复思考:
1、自己的兴趣是什么?
在探索自己的兴趣时,可以通过自我测评量表、投射测验、重要他人评价、撰写经历故事(最专注、最快乐、最成功、最喜欢等)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例如请回忆三个从事某件事情时令你感到快乐的经历,并写出在这个经历中,什么使你感到快乐?
2、在目前所学的专业有没有能够满足自己兴趣的部分?
人和环境都是复杂且千变万化的,很难用简单的类型来划分。在目前的专业学习中,有没有让你觉得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当我们倡导在专业学习上寻求个人兴趣与学习环境、内容之间的适配时,是理想化的、不断接近的状态,没有什么专业能够让你百分百“适配”。即使你能够转去自己理想的专业,也不代表该专业所有的学习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让你百分百“感兴趣”。如果目前所学的专业中,有部分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我们的兴趣,那么可以在这个部分的学习上有所积累和突破。而其余的部分均可以通过学习的其他方面、大学中其他的活动方式(参与科创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考取资格证等)来实现。
3、想要转去的专业是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
兴趣是需要在不断探索、认识外部世界以及自我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并确立的。在大学中,每位同学就读自己专业的原因千差万别。有些同学认为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其实是受到当前经济环境、高考分数、父母职业、媒体报道甚至影视作品的影响。笔者曾在生涯咨询中遇到小L同学,其想考某个“热门”或“王牌”专业因为高考分数不够而未能如愿,进入大学后为了证明自己,坚定的想要转去理想专业。转专业成功后,却发现自己好像也并不喜欢。
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最好。在做出转专业的决策之前,一定要杜绝“闭门造车”的想象,需要实地考察做足功课,三思而后行。例如去旁听一些理想专业所学的核心课程,主动跟在理想专业就读的师兄师姐们聊聊,阅读理想专业的就业质量报告(或者从学校的就业质量报告中查看理想专业的毕业去向)、与理想专业的资深教师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未来发展等,都是帮助我们了解理想专业的好途径。
如果上述三个问题,你都仔细思考过后,仍然决定要转专业,那么你可以进入第二阶段的准备工作了,例如了解学校的转专业政策和条件,与拟转入专业所在学院的教学管理负责老师进行前期沟通等。
如果你并不是因为学习的内容本身而感到痛苦,而是因为目前就读的专业不能提供给你想要的东西(比如你学习什么不重要,成绩落后让你痛苦;与周围同学的相处让你不爽;专业课老师的授课方式让你郁闷;对所学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感到担忧等等)那么你的症结在于澄清自己的价值观。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在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不仅能认识世界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而且还知道应该做什么、选择什么,发现事物对自己的意义,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确定并实现奋斗目标。而这些都是由每个人的价值观支配。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初期,已经能够感知到“什么对我而言比较重要”,当专业提供不了这个“重要的内容”时,往往会觉得有落差。
小w就读于数学专业。初高中时深受老师喜爱,担任班长并且成绩很好,参加数学奥赛获过奖,报考了数学专业,并通过数学基地班选拔考试。大一上学期在校学生会负责学生活动拉赞助以及与其他高校交流,展示出良好的沟通交流以及处理、管理事务的能力,深受团委老师赞许。第一学期的考试成绩中下游,多门课程勉强通过。小W说自己对数学专业没有兴趣,认为自己的性格、学习风格、活动爱好都倾向于社会工作、行政、管理类职业。希望转入管理学院学习行政管理专业。
这就是典型的因为价值观而选择转专业的情况。如果你也如此,并非因为专业学习内容的本身而选择转专业,可以在决策之前,做以下2个阶段的反复确认:
1、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推动并指引个体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是个体用于区别好坏,分辨是非及其重要性的心理倾向体系。价值观使人的行为带有稳定的倾向性,决定、调节、制约着个性倾向中的需要、动机、愿望等,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
在探索自己的价值观时,可以通过测评工具或撰写决策经历的方法,回顾自己过去生活中所作出的三个重大决策,以及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策,这些决策的背后是否有共性的,你不想放弃的内容(不必局限于一个)?如归属感、收入、稳定性、新鲜感、自由独立、受到尊重、他人赞许、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成就感、名誉地位、能帮助他人、健康等。
2、目前的状况做些什么改变,能够满足自己的价值观?
对于价值观,我们无需评判对错,而是需要考量它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种生活能够满足你所有的价值观,尤其我们身处价值多元的时代,多种价值观的冲击会导致原有的价值体系混乱甚至改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澄清并逐渐确认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也可称之为人生底线),而满足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有很多种。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是因为价值观冲突造成的想要转专业,这时转专业就不是唯一的途径。如果价值观冲突没有解决好,在新的专业一样会碰到各种问题,转专业只是暂时缓冲了问题的再次出现。如果成就感是你非常珍视的部分,而你在专业学习中精力投入不足致使成绩很靠后,那么你需要的不是转专业,而是在原有专业的学习中投入更多精力,更努力以取得不错的成绩。
无论如何,我们需要更加慎重的对待自己人生中分岔路口——“转专业”,珍视每一个决策的机会,毕竟人生是在选择中不断成长的。
文:夏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