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优秀作品 | “电影人生”大学生成长工作坊经验分享
一、项目主题与思路
1、项目主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大主要任务。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感到困惑,上课学生不爱听,讲座学生抱怨浪费时间,学习文件学生厌烦抵触,怎样才能既传递正能量又让学生乐于参加并接受?怎样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的落实?如何拓展并选择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如何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状况实际之间的关联,使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明显,成为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困难。
要解决上述困难,必须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载体以及内容等因素,从本质上对问题予以澄清。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以"主体性人格发展"为其根本目的。本质上说,要做好人的工作,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须充分满足教育对象多层次多角度的精神需求,进而才能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的发展需求得到积极正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为受教育者所真正接受,内化为他们的个人目标,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载体实现,根据教育内容不同,选择合适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实效性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发展,注重通过多种形式的大众传播开展教育,逐渐形成全方位运用大众传播载体,辅以活动载体、文化载体以及管理载体的新格局。电影、纪录片等视频为载体不仅可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而且通过其施加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化教育,能够更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完成。
因此,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载体以及内容,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行为特征,将16号文件中的四大任务完成解构并具体化的过程。落地化后的教育任务,不仅符合大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规律,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的,也是引导大学生内在精神世界需求积极正向发展的重要推力,更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以及自我同一性建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基于上述背景,自2017年开始,兰州大学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团队尝试探索开展“电影人生”大学生成长工作坊,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期间,工作坊的实践模式通过理论转化,先后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大学素质教育专题研究项目、2017年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题等。在大学生成长营的实践中,与台湾阳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工作坊的成立,探索了通过思政教育领域实践过程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科研成果反馈完善实践内容的良好互动模式。
2、项目思路
“3+4电影人生”大学生成长工作坊的建立以动机理论为核心,以启蒙(纸质媒介)——入门(电子媒介)——分类(活动载体)为三阶段,侧重三种载体,面向学生发展轨迹模型中的四类学生群体,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项主要任务为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技术将其解构并具体化,开展不同主题的大学生成长营,形成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3+4”模式工作坊。始终围绕着学生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从己始,至己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最大幅度的提升。
二、实施的方法和过程
经过工作实践与问题整合,“电影人生”大学生成长工作坊提出大学生成长发展轨迹模型,如图2所示。面向模型中的四类学生群体,鼓励学生以自我教育和自我体验为出发点。
1、启蒙阶段(以纸质媒介为侧重):
从新生入校之初,工作坊为所有人发放“口袋书”,以浅显亲和的内容为主,每学期一本。通过故事、漫画、名人小传、学生案例等形式,每期对大学生活规划、选择困难症、拖延症、拒无霸综合症等不同的主题进行阐释,以轻松幽默、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大学生活的不同角度,引起学生关注点和兴趣点,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索大学生活,为下一阶段进行准备。
2、入门阶段(以电子媒介为侧重):
(1)确定影片
以自我探索(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行动选择(诚信、时间管理、合作、沟通、自信、创新)——外部世界(国家、社会、责任、梦想)为基本框架,由团队中的5名成员从大量的电影、动画以及纪录片中筛选出20部(期)与基本框架中主题方向相吻合的视频内容。推荐者就内容本身、推荐关键词、主题、方向四部分撰写讲解大纲及推荐理由(见支撑材料《指导手册》及《口袋书》)。工作坊所有成员对筛选出的视频进行讨论,确定最终入选的10-15部(期)。电影作为载体,可以成为任何主题框架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载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可以采用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学期观影主题。
(2)广泛宣传
从每学期的第2周开始,至第16周结束,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观看。每学期初,将本学期的观影安排、海报介绍、关键词推荐置于工作坊微信公众号以及官方微博中。每周初,将本周将要播放的内容及关键词进行海报宣传。通过关键词标注,聚焦对影片关注点,帮助学生明白在何种情况,何种角度,了解该影片哪方面的意义。
(3)活动流程
集体观影:工作坊老师带领同学进行观影。集体观影的优势在于集体的氛围营造将最大可能的保证学生全程观影的参与度。
学生小组分享:观影结束后,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以个人感受和思考为主的讨论分享。因为招募方式的开放,使得学生之间在年级、专业、性别等具备较大差异性,可以从不同角度激发话题的多元性。
老师总结:老师根据小组讨论的内容,进行本次活动的总结升华。本环节强调回归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意义所在,通过老师对影片的理解,延伸出学生未能注意到的其他内容,更加圆润的将影片内容和学生的理解进行链接。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念,取得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4)反馈跟踪
观影活动结束后,老师为所有观影同学布置作业。目前,学生反馈较好的是《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我的成长史》等作业内容。同时,结束后进行活动反馈表与评价表的收集,提升学生参与满意度。此外,通过邮件及QQ群,持续与本次参加观影的学生联系一学期,强化教育效果,最大限度的持续助力学生成长。(见支撑材料《指导手册》中节选的两位连续参加若干期的同学与老师之间的邮件往来。)
3、分类阶段(以活动载体为侧重):
团体辅导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能够更好的促进教育目的达成。团体内部的张力、朋辈之间的示范作用、建议分享、相似问题间的理解力会使得该团体内部的成员迅速蜕变并成长。工作坊以16号文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项主要任务为目标,在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中,分解了以责任与梦想为主题的团体辅导;在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中,分解了以诚信和守时为主题的团体辅导;在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人生观教育中,分解了以价值与自信为主题的团体辅导;在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中,分解了创新、合作、沟通为主题的团体辅导。“电影人生”大学生成长工作坊通过启蒙阶段为大学生勾勒出大学模糊的概念和关注点,进而通过入门阶段老师引导性的观影及后期感想、讨论,从与学生的共鸣点或兴趣入手,内化于心引发其深入思考;最终通过分类阶段,将有不同需求的大学生进行不同主题的团体辅导,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落地化,更具操作性,实现与前两阶段的无缝对接。
三、项目主要成效与特色
1、项目成效
本项目自2007年探索实施以来,由最初只带领学生观影并进行简单总结的电影沙龙,经过不断完善,成立大学生成长工作坊,全方位立体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至今完成专题观影103部,实践阶段的主题教育6例,设计实施《电影与人生》实验课两学期,共计6个班级。覆盖全校20余个学院、研究所,累计超过5000人次,通过反馈表分数计算,学生评价逐年上升。
2、项目特色
(1)三个维度——加速成长式大学生“全面化”
本项目以时间、内容(横向)、方式(纵向)三维度构成立体化框架,尽可能多的覆盖学生类型,尽可能准的解决实际问题,尽可能全的促进学生发展。其中,时间维度体现为连贯式横跨学生在大学中的每个时期,聚焦同一主题,怎样遇见更好的自己,引发学生完成思考——探索——实践的过程。内容(横向)维度体现在每学期2至16周的观影活动,呈离散式分布,学生既可以连续参与15周,也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参与。方式(纵向)维度体现在三个不同阶段呈现进阶式的教育内涵,启蒙阶段通过浅显易懂的内容或普及推广的方式,期待学生思考——我选择如何度过我的大学生活。入门阶段通过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教育过程融于兴趣。分类阶段通过整合不同观影过程中学生的需求倾向,开展四种类型的团体辅导为技术的主题教育。
(2)第三方故事——探索嵌入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个体通过发掘自己生命历程中部分特殊意义事件,并开始重新写其生命故事,进行解构并再次建构。“故事”以现实生活为模板,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现实,它是个体内部对外部世界主观加工之后的反映,而且故事本身不仅反映了个体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其人格与自我也是在述说生活故事的过程中得以存在。工作坊探索将“故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切入点。经过实践,对于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辅导员而言,“第三方故事”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效手段。电影、动画及纪录片等电子媒介是呈现“第三方故事”的良好载体,因此,本工作坊以“电影人生”为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1)“第三方故事”更具客观性,对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建立要求及后续关系质量要求较低,适合辅导员开展覆盖人数较多的教育内容。作为桥梁,开展之初对教育主体即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知识要求较低,可操作化程度较强,可分析的角度较多,适合开展系统的多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第三方故事”可以作为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缓冲地带,突破教育主、客体双方的心理防御和障碍,增强心理安全感,会使得交流变得易于开展。虽然不用提及自身的故事,但哲学中“根喻”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人们在接触新事物时,习惯将其与已有知识里的现成形象,或“部分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理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备更高的接受度。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项目经过11年的实践总结,计划在下一步工作中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对项目进行完善:
1、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
通过本项目的探索实施,进一步聚焦辅导员专业化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团体辅导技巧与实践、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根据不同的侧重点,辅导员可以借助本工作坊开展科研工作,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分层次有序推进辅导员专业化水平提升。工作坊尝试确立辅导员通过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促进科学研究,科研成果反馈完善实践内容的互动模式,是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探索实践。
2、落实操作流程化的理念
在实践阶段,按照框架中提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项主要任务,采用团体辅导的技术。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问题,通过提升模块主题丰富度,增强团体辅导的针对性,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通过具体实践,将每个模块下的操作流程化,编辑成诸如《大学生“梦想与责任”成长营操作手册》等内容的书籍,可以使更多辅导员参与,更多大学生受益。
3、探索《电影人生》实验课的开展
通过11年的积累,项目已经具有较好的成熟度。在此基础上,以课程化要素继续推进,突破传统课堂形式,尝试新的课程模式,联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生涯发展教育。
文:夏睿、石兆俊、郑鹏程